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夢見自己無法逃跑、被困住、考試永遠寫不完?也許,這些夢境正悄悄說出,那些被忽視或遺忘的情緒。

文|辛怡慧諮商心理師/旭立心理諮商中心

我從小就容易被夢驚醒,尤其是夢見自己被森林裡的野獸襲擊,夢中的我無處可逃,也無法反擊,於是總是選擇「就地躺平裝死」。這個反應其實來自學生時代學到的一則生存知識:遇到猛獸,若無法逃跑或戰鬥,裝死是最安全的策略;只要停止呼吸,野獸可能會以為你已無威脅,自行離去。

這樣的「裝死求生」成了我夢裡的慣性,後來也悄悄地滲入了我現實生活的應對模式。長大後,我開始發現自己在面對生活的難題時,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課題,不會選擇對抗或逃跑,而是很快妥協——這個也好,那個也可以,我變成了「好好的人」,但內心深處的聲音卻經常被壓下來。

究竟是夢影響了我,還是我影響了夢?這已難以追溯。但神奇的是,當我開始看見並認回那個「總是選擇妥協從眾」的自己後,野獸襲擊的夢,也就不再來了。


圖片|Photo by Михаил Калегин on Unsplash

夢,是正在說話的情緒

我還經常做另一種夢:在教室考試的夢。這個夢從我離開學生時期持續十多年,場景始終固定——我坐在國中教室的木桌椅,桌上是一張試卷,我獨自一人在窗邊寫著,夢裡的我充滿困惑與吶喊:「我不是早就畢業了嗎?為什麼還要在這裡考試?」

我對這長大後那個不斷坐在教室裡考試的自己,解釋成求學時期巨大的讀書壓力,當時的我對成績與表現高度要求,每天熬夜唸書,但到了真正的考試場上,卻常因緊張而表現失常,這樣的經驗似乎在夢裡留下了陰影,讓我成年後依然重複經歷「無止境的考試」。

直到有一次,我在與他人分享這個夢時,突然驚覺:原來每當這個夢出現,都是現實中正面對某種「被評價」的情境——可能是一場重要的演講、一份需要交付的報告,或是與重要他人的一場對話,而就在這個覺察說出口的當下,這個夢境也悄然停止了。

同場加映:夢的解析|為什麼有些問題,會在夢境中被解答?

從解夢到經驗夢:走上完形夢境之路

夢到底是什麼?是大腦的隨機放電,還是潛意識的密碼?

我走過漫長的夢境探索歷程,未來仍是。從國中時期翻閱《周公解夢》,到查詢各種夢境解碼;從寫夢日記、閱讀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,到探索榮格的解夢書、練習清醒夢與西藏夢瑜伽,甚至曾過度執著於「記住夢的每個細節」,反而影響了睡眠品質。

直到接觸了曹中瑋老師的完形夢工作,才真正讓我走入夢的意涵;我在多次工作坊與專訓中,學習到的關鍵——夢不需要被「解釋」,而是需要被「經驗」。

完形的夢境工作中,讓我學會不再試圖把夢敘述完整,而是讓夢「自己說話」。用現在式說出夢的內容——不是「我夢見我在森林裡」,而是「我站在森林中,我聽見後面有聲音⋯⋯」;不是「回想」夢,而是「重新走進」夢,用此刻的身體感與情緒重新經驗。

夢境1
圖片|Photo by Hernan Sanchez on Unsplash

每一個夢的角色,都是自己的一部分

在完形取向中,夢裡的圖像與角色,被視為自我不同面向的投射。夢中出現的每個元素——無論是人物、風景、動物,甚至是每個細微的出現,甚至需要出現卻未出現的物件——都可能是我們自己尚未看見的某一個特質、某一面情緒、或一個被壓抑的內在聲音,或是一段未竟事宜。

若你有興趣「玩」夢一下,提供「完形夢境探索」簡易的步驟:

  1. 記錄夢境:清晨醒來時寫下你記得的夢,不求完整,重點是「當下你記得的版本」。
  2. 從敘說開始:不用整個夢都要工作,選一個讓你印象深刻或最有感的場景或物件。
  3. 成為夢中物:以第一人稱說:「我是一棵樹/我是一扇門/我是一片牆。」讓這個角色發聲。
  4. 覺察當下:不只是敘述畫面,而是感受此刻你身體的反應與情緒。
  5. 連結現實生活:這個夢讓你想到什麼或感覺到什麼?

同場加映:夢的解析|現實與夢境環環相扣,你知道惡夢是焦慮的睡眠反應嗎?

夢境2
圖片|Photo by Cody Black on Unsplash

如果你感覺自己卡住了,建議在初期可以找一位有完形夢境經驗的心理師從旁協助,只要經驗與感受建立了,它將成為你此生最珍貴的自我對話資源。

完形取向心理治療認為,人會自然尋求「完形」,也就是讓一段經驗或屏除於外的自己變得更完整,但有些經驗無法在當時被處理或消化,就會以其他的形式殘留,並有可能在夢境浮現。

有些夢會不再出現,可能是因為你終於理解了它的訊息;而有些夢會反覆回來,可能是你還沒準備好去面對或讀懂它。夢從來不是語意清晰的文字,意圖清晰的呈現,即便是在夢中也喬裝成各種模樣,讓人百思不得其解。

希望你也能有機會開始,探索在那些夜晚的片段裡,發現有另一個自己總有話想對忙碌不堪的你說,請你慢慢聽。

夢,永遠都在那裡等著你——每一幕都是內在對話的邀請。